發布日期: 2025-07-15
展望 2025 年,已辨識出五項最可能對全球供應鏈營運產生重大影響的關鍵事件。透過運用人工智慧與龐大資料集進行分析,可預見下列風險與挑戰:
1. 氣候變遷引發的洪水風險:
洪水依然是供應鏈中最嚴重的氣候風險。至2024年為止,洪災已佔據所有氣候相關中斷事件的70%。近期颶風海倫重創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藍嶺山脈地區,更凸顯出當地關鍵基礎設施的脆弱性。此次災害對電子、航太及醫療產業中超過50家製造商造成了嚴重衝擊,顯示突發性極端氣候事件對全球供應鏈潛在威脅。因此,許多地區的基礎設施已難以承受當前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與強度,'企業有必要重新審視並實地評估設施,不僅聚焦於自身廠房,也需納入當地水利與基礎建設條件納入風險評估。
建議對策:企業應全面分析自有設施及主要供應商場址對氣候脆弱性。前瞻作法包括導入高階氣象預測系統,並針對可能受洪水影響的區域擬定具體的應變與營運持續計畫,以降低中斷風險與損失衝擊。
2. 地緣政治不穩定與關稅風險
當前的政治與經濟動盪正持續衝擊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包括以色列與哈馬斯衝突的外溢效應、臺灣海峽局勢日益緊張,以及美國計畫中的關稅上調,皆對採購、製造與物流運作構成重大威脅。尤其:
紅海危機持續發酵:胡塞武裝對過境船舶的襲擊導致航運延誤與航線改道,紅海已成全球海運風險熱點。
去美元化國家面臨高關稅風險:美國擬對相關國家商品徵收最高達 100% 關稅,可能徹底重塑現有貿易流向與成本結構。
兩岸局勢牽動全球航運:中國大陸與臺灣間緊張關係一旦升溫,恐影響全球近五成的集裝箱航運,對全球供應鏈將造成巨大衝擊。
因此,聯想全球採購副總裁 Maria Zhang 表示:駕馭地緣政治風險的核心,在於推動採購多元化,並建立對多層次供應商網路的透明與掌握能力。
建議策略:
建構完整的供應來源地圖(Supply Source Mapping),清楚掌握主要與次要供應來源。
優先評估並開發低風險地區的替代供應商,降低對單一高風險區域的依賴程度。
結合數位工具強化供應鏈風險監控與預警機制,提高應變反應速度與彈性。
3. 網路安全威脅
隨著企業對 AI 與雲端運算的依賴日益加深,供應鏈已逐漸成為網路犯罪者的攻擊焦點。根據統計,僅在 2024 年,針對電子、物流與消費品產業的網路攻擊事件即高達 471 起。供應商往往在缺乏完善的資安防護措施,使其成為駭客滲透的後門。
建議對策:
企業應導入風險管理,例如歐盟 NIS 2 指令,以強化供應鏈的整體網路安全性。同時,建議定期進行資安稽核,並部署高防護等級的端點安全系統,以有效降低潛在威脅風險。
4. 稀有金屬與關鍵礦物短缺
全球對關鍵礦物的需求日益增加,卻面臨資源稀缺與地緣政治緊張的雙重壓力,導致成本上升與供應鏈受限。例如,全球約80%的石墨產自中國,而石墨是鋰電池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再加上對俄羅斯金屬的制裁與環境法規的日益嚴格,更加劇了供應的脆弱性。巴斯夫大宗商品主管 James 指出:確保關鍵礦物的穩定供應,關鍵在於與多元化供應來源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建議對策:
積極尋求與政治穩定國家的礦業企業簽訂直接採購協議,以降低單一地區供應風險。
投資發展關鍵礦物的回收與再利用技術,提升資源循環效率,降低對初級礦物的依賴。
5. 打擊強迫勞動行為
2024 年,美國海關已扣押總價值達 37 億美元、涉嫌涉及強迫勞動的進口商品。除美國外,歐盟、加拿大等多國亦陸續推動類似立法,強化對供應鏈勞動人權的監管。國際特赦組織人權倡議者法蒂瑪·哈桑指出:全球針對強迫勞動的規範日益嚴格,企業須對其供應鏈保持高度透明。
建議對策:
企業應善用技術工具強化對次級供應商的監控能力,並確保整體供應鏈的法規遵循。同時,主動與第三方稽核機構合作,預先辨識潛在風險並即時採取改善措施,以維護企業聲譽與營運穩定。
前瞻部署,主動因應 2025 年供應鏈風險
雖然部分風險(如氣候變遷引發的洪災)難以完全避免,但其他風險(如資安威脅與採購瓶頸)則可透過縝密規劃與持續監控有效管理。企業應採取前瞻性策略,強化韌性與彈性,迎接全球供應鏈日益嚴峻的挑戰。 轉載supplychai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