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5-05-05
目前,外界對於美國總統針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的政策仍存在諸多疑問與混淆。無論政策本意為何,川普總統任內對關稅措施的頻繁變動,確實對全球貿易秩序與供應鏈帶來了高度的不確定性與混亂。然而,這些變動對價格的影響,往往更多反映在市場心理預期,而非直接轉嫁至商品零售價格。
首先,應理解關稅是根據商品出口原產地時所申報的價值進行評估,並以當地貨幣轉換為美元後,由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徵收。
需要澄清的是,對中國商品課徵100%關稅,並不代表零售價格將直接翻倍,除非零售商藉機調高售價,如近年雞蛋價格上漲案例一般。事實上,即便批發價格上漲,也包含多項「到岸成本(CIF成本)」,如運輸、保險、加工、倉儲、配送等項目,而非僅關稅因素所致。
以近期假設為例:若針對中國進口產品課徵54%關稅,一支定價800美元的iPhone 16,可能上漲至1,142美元,增加約342美元。若以此推算,則該手機的原始進口申報價值約為633美元,剩餘的167美元需涵蓋運輸、行銷、人員成本、實體通路經營費用及企業利潤。
根據蘋果公司2024年財報,全年營收為3,910億美元,淨利為937億美元,對應淨利率達24%。換算後,一支800美元的iPhone約有192美元來自利潤,顯然高於上述可用於覆蓋成本的167美元,顯示關稅成本可部分由企業獲利吸收,而非必然全面轉嫁至消費者。
另據獨立新聞機構於2018年所做推估,一支iPhone於美國港口入境時的進口價約為240美元,而當時零售價約為650美元。即便當時徵收20%~25%的關稅,零售端價格整體波動仍有限,主因在於品牌業者及零售商選擇吸收部分成本,以維持市場競爭力。
而2018至2019年間,即使川普政府對中國價值逾3,5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加徵平均20%的關稅,美國通膨並未立即飆升。真正引爆物價高漲,反而是在2020年中COVID-19疫情爆發後,供應鏈瓶頸與勞動力短缺所致。
此外,中國對其貨幣政策的操控亦是一大變數。由於中國政府可透過調控人民幣匯率來抵銷關稅衝擊,使得出口商品價格仍具競爭力。事實上,一部iPhone雖被計入美國對中貿易逆差,但根據產業供應鏈結構,中國本地製造所得僅約占8.46美元,其餘零組件成本主要來自美國、日本、台灣及韓國供應商。
在當前貿易戰態勢下,物流與運輸產業同樣面臨挑戰。海運業者、進口商、倉儲營運商、陸運及鐵路物流商需共同因應運輸量不穩、製造基地布局調整及基礎建設投資放緩所帶來的財務與營運壓力。
至於關稅政策是否能有效促進美國本地製造,則需謹慎評估。根據2022年數據,美國製造業工人年薪平均為32,000美元,遠高於中國(14,000美元)、越南(6,000美元)、及墨西哥(2,500美元)。若生產回流至美國,iPhone等產品單價可能高達3,500美元,大幅超過現有市場接受度。
因此,即使課徵關稅,美國仍將在可預見的未來持續依賴海外製造,因為低工資、土地成本優勢及便捷的運輸網絡,使進口商品仍然較具成本競爭力。以墨西哥為例,即便徵收25%關稅,受惠於鄰近市場、低廉製造成本與快速供應鏈的優勢,多數製造業者仍傾向在墨西哥生產。總體而言,關稅影響價格的過程遠比一般想像更為複雜,涉及匯率調整、成本吸收策略、供應鏈布局與全球競爭態勢的多重互動。